北医大60迈向荣耀 新书发表
从3间铝皮屋到8,600校院教职员工 教育部2度接管的转型之路
在北医管弦乐队四重奏悠扬的乐音中为新书发表会揭开序幕,台北医学大学庆祝六十周年,花费一年时间、写下超过20万字,出版《竞合力点亮医疗》与《滚动式创新转型》两本新书,天下文化发行人王力行并赠送由星云大师所提的“远见”墨宝。北医1960年从三间铝皮屋创校、205位学生开始,期间两度遭到教育部解散董事会,面临倒闭破产危机。而今,台北医学大学办学屡创佳绩,不仅晋身世界大学排行(THE)第303名、台湾排名第二,更三度蝉联《远见杂志》“2020台湾最佳大学排行榜”医科类及私立大学第一,拥有11学院、15个学系、43个研究所。
台北医学大学校长林建煌表示,北医大第一间附设医院在1976年8月成立,当时只有176床,员工不到100人,连续亏损21年,但现今北医已经拥有6家附属医院、逾三千床,每年200亿营运规模,校院教职员工超过8,600人。北医大的经验是台湾私立大学转型成功的借镜,下一个60年,北医大将从“研究型”转型为“创新型”大学,从医疗教育、医疗产业、生技新创等各领域加大对社会影响力,如同美国的史丹佛大学。台北医学大学董事长张文昌特别提到以自己身为55年的校友身分看到这两本书时,心情特别深刻,整个北医前30年遇到非常大的困境,但是在后30年努力改革蜕变,感谢社会人士与校友的支持,期待这两本新书的出版,让北医对社会贡献增加,更希望让更多人了解60年来同仁努力的心路历程,期望今后的北医人承先启后,更上一层楼迎接下一个精采60年。
《竞合力点亮医疗》医疗创新创新版图
分享北医大以跨界融合营运、智慧医疗,造就世界顶尖标竿的多元竞合力。北医医疗体系囊括多种营运模式,从大学附设医院(北医附设医院)、OT(万芳医院创下多项台湾第一)、BOT(双和医院成为新北量体最大医院)、院中院(台北癌症中心与台北神经医学中心)、两岸合作办医(宁波李惠利东部医院)、改造托管(中坜新国民医院)等,院际彼此良性竞争与合作,成为医疗集团永续经营最佳案例。
没有财团资金奥援、没有公部门预算支持,但从二〇一八年八月一日至二〇一九年七月三十一日,外界捐款创下新高,超过四亿元,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校友。北医大已有6家附属医院、逾三千床的医院规模,校院教职员工超过8千人,累计成立18家校园衍生新创公司,实收资本额超过10亿元,正朝向世界级医疗体系迈进。拟定下一个十年计划,创造再一次好成绩,北医大校长林建煌预计,北医大体系营运规模达五百亿元、做好“医疗服务”、更要怀抱“医疗创新”思维,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,扩大生技版图,达成至少3家衍生新创公司上市,翻转现有“实验桌・病床・商业化”(BenchㆍBedsideㆍ Busines)模式,转化为“商业化・病床・实验桌”(BusinessㆍBedsideㆍ Bench)。
《滚动式创新转型》医疗教育跨域链结
以北医大发展历史沿革为经,重大校务突破创新为纬,描述北医大体系学校与附属医院在承接时代挑战后,透过国际合作提升视野。成为全台第一所开设最多国际英语课程的专业大学,更致力延揽国际学者、加强外籍生比例,自由开放校风、培养学生人文思维关怀,寒暑假师生医疗团进行偏乡与海外义诊与卫教,甚至远赴非洲史瓦帝尼等,让医疗更有温度,也是改革蜕变至成就卓越的关键。从研究到创新,北医大下一个六十年,“要大步迈向创新型大学,成为台湾的史丹佛”,期盼成为具有社会“影响力”与“获利力”的幸福机构。
“临床资料累积,都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能源”串联产业与全球市场,集成3家附属医院的生物检体与分析数据是北医大发展精准医疗的基础,教研合一让“健康是一种选择,不是巧合。医疗决策、医嘱、病历资料等信息集成后,运用技术就能将资料变成知识,驱动医疗产业的改变。”。北医大至今培育的四万五千位校友是北医大最宝贵的资产,包含指挥官卫生福利部陈时中部长、卫福部薛瑞元政务次长(医疗应变组组长)、疾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长(疫情监测组组长)、中央健康保险署李伯璋署长(医疗应变组副组长),以及卫生福利部附属医疗及社会福利机构管理会王必胜执行长(医疗应变组副组长)等,在疫情期间的奉献与努力,充分展现北医人“人文关怀、诚信正直、创新卓越、团队合作、社会服务”特质。